有问题可邮箱来信:zuisiji@outlook.com
01.最富的二刺螈在谷圈
ACGN是一个让人感觉“痛并快乐着”的特殊爱好。
虚构的设定和人物往往能够述说中现实难以实现的故事,受众能由此享受到不同寻常的精神满足,且很多时候,ACGN带来的“痛”能够以周边的形式具现化。
在ACGN爱好者中,有一个特殊的圈子,ta们热衷于收藏大量的角色周边,并通过整齐美观的排列组成某种阵队,或是单纯地展示,或是挂在包中以作装饰。
因此,在一些ACGN相关的演唱会、活动会场的周边,你总能看到不少阿宅会难得的展现出自己的“社牛”属性,身披“战甲”游走在大街上,丝毫不顾及路人的诧异的眼光;
在某位角色的生日或特殊纪念日时,阿宅们也会慷慨地搬出自己的压箱底货,在房间里腾出一个角落…哦不,一面墙,让所有人见证自己最富的一刻;
当然摆阵也要注意场合和时机,毕竟决定你是社牛或社死,还是叔叔那瞪得像铜铃的眼睛;
虽说“谷子一面墙,京沪一套房”,但也不是人人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购买大量的谷子;对于更多的阿宅而言,简简单单才是真,花点小心思、小道具装饰一下周边,也是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
在圈外人看来,周边的价格之高早已是遐迩闻名,但阿宅们用它们表达自己狂热的行为依旧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印有卡通图案的徽章、塑料板、纸皮,究竟能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吸引爱好者重复购买数十上百个,并花费大量的心思去装饰这些实用性并不强小玩意?
当然,也许人们更想知道的,还是“这些周边的价值是否真的与其价格相匹配”,这样务实的问题。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还要先从这些周边的诞生开始说起。
02.动画与周边
作为ACGN作品的衍生产品,周边的诞生自然与业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手冢治虫开启了漫画新时代,而后又确立了动画制作的新制度,以漫改动画为首的日本动画产业,开启了百花齐放的时代。而随着优秀人才不断涌入业界,日本动画的创作模式、商业模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上世纪70年代,业界诞生了类似于《魔神Z》、《机动战士高达》、《超时空要塞》等大量优秀的机器人动画。此时的动画制作公司掌握着作品的播放和衍生品生产的版权,通过出售版权,动画制作公司得以盈利。
而这些动画中精良的作画和复杂的机器人设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瞩目。为了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也为了制作方的盈利,动画公司便将衍生品的生产权授予玩具生产商,自然而然的就衍生出一系列的模型类周边,且消费对象大多以男性为主体。
此时业界虽不乏《凡尔赛玫瑰》、《风与木之诗》、《奔向地球》这类专门面向女性的漫画、动画作品,但由于衍生品开发的渠道狭窄,加之此时女性的消费能力不足,因此市场上并没有流通多少女性适用的周边。
而后随着录像带市场的繁荣和泡沫经济的繁盛期,动画业界也迎来了虚假的繁荣,更多的人才涌入动画制作公司,私密性更强的录像带为更多难以在电视上播出的小众内容提供了存储媒介和销售渠道,业界由此诞生了OVA这种动画模式。
符合大众审美、积极的内容在电视上播出,并从电视台和玩具生产商手中收取版权费;小众内容则通过OVA的形式进行传播和盈利。双管齐下的动画制作公司,自然是得到了充足的资金去经营和制作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
然而这样的景气并没有长久维持下去,上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电视台和玩具生产商也不例外,而主要依靠这两个行业盈利的动画制作公司也就断了收入来源。
为了筹集资金,业界开始推广“制作委员会制度”,由不同行业都公司共同出资,组成制作委员会,制作委员会再抽出部分资金作为经费交给动画制作公司,由此来制作动画。此时的动画制作公司沦为“打工仔”,动画的版权归制作委员会所有。
得到了衍生品生产权的投资方自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生产周边,而在动画发展的这几十年来,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动画和漫画题材也日趋多元化,越来越多面向女性的作品诞生。
相较于追求娱乐性周边的男性,女性更热衷于收集具有观赏性的周边。因此根据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徽章、色纸、立牌等周边被生产出来。
当然,爱好并没有性别之分,多元化的作品也催生出更多能被男女观众都接受的角色,其衍生的商品自然也不限性别。
例如初衷本是为低龄女童而创作的《光之美少女》系列,就深受不少大龄男性观众都喜爱,其衍生的充满少女感的周边产品,从不乏男性消费者;而一直以来占据模型市场半边天的高达,也有不少“女胶佬”。
同ACGN文化一样,当爱好者汇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小众圈层也就随之诞生。在日本,虚构作品的相关周边也被称为“goods(货物)”,因该词与汉语中的“谷”发音相近,因此国内的ACGN爱好者会把这一小众圈层称之为“谷圈”,相关周边称为“谷子”。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谷圈也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中,形成了一套交易规则和专业术语。
例如,日本商家擅长抽选和盲盒商法,为了能够顺利买到自己喜爱的角色周边,消费者往往聚集相应的角色爱好者之后,才开始团购商品。这样的消费模式在谷圈中被称为“拼团”,组织者称为“团长”,各个角色的爱好者就称为“XX推”/“妈咪”的“团员”。
通常而言,即使是出自同一部作品,角色之间的人气也会有天壤之别,高人气角色的周边自然是供不应求,团长便会更具角色人气对谷子进行调价,且会以温度相关的形容词标注谷子。
价格升至数十倍仍有人抢购的角色谷为“烫门”,低至亏本也销售不出去的为“冷门”。若有极端情况,还会被圈内人士戏称为“岩浆”、“绝对零度”等。
此外,不同销售情况也有不同的术语,购买谷子即“吃”、只能现场销售的为“场贩”、能够邮购的是“物贩”、已售完为“切”…总之随着消费者的拼团经验愈发丰富,谷圈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消费流程。
事实上,这些周边与人们所熟知的徽章、亚克力板、卡纸,在生产成本上并没有较大的差距,然而谷子的价格却远超与一般消费者的认知。
在工业化时代,这些徽章的生产成本不过数元人民币,但印上角色图案后,价格往往翻几十倍不止,在供需矛盾下,一个徽章甚至能卖到上百块。
尽管“二刺螈的钱真好骗”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样的,原作中的故事也赋予了角色更高的文化价值,这样的价值在爱好者的心中往往会无限放大,最终将角色视为一种精神寄托。
因此在爱好者看来,角色的衍生产品,就是ta们与角色之间沟通的媒介,谷子的数量即能代表着自己对角色的喜爱程度,也能在商业上支持IP;而将购入的谷子按照一定形式进行排序,则能最大限度发挥谷子的欣赏价值,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
03.结语
谷圈的“疯狂”虽时常震惊圈外人,但对于经验丰富的吃谷人而言,ta们从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毕竟诞生于小众文化的谷圈,本就与大众不同道。
事实也是如此,大多数谷子爱好者都是在自己的经济可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消费,在不扰乱公共秩序、不违法违规的前提下自嗨,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然而,由于国内的大多都是爱好者之间的自发交易,很少有第三方平台能够提供稳定监管,时常会有山寨横生的现象发生。
复杂的消费流程也难以保证每一位消费者的权益,很多吃谷人曾遇到过消费能力不足未成年人跑单,乃至被家长辱骂的情况,不得不承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当然,吃谷人都可能面临难题还是热爱的磨灭,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的完结以及现实的种种原因,人对某项事物的喜爱总有消磨殆尽的一天,待到那时,这些价值成千上万的谷子就会变成普通的铁皮、塑料板、纸片。
将其转手,又舍不得它们所承载的回忆;将其留下,又没有用武之地。在谷圈奔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过程。
吃谷人之所以吃谷,大概是爱上了为角色不顾一切而付出的疯狂吧。
有问题可邮箱来信:zuisiji@outlook.com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